走下高铁,河北乘客陈先生进入了京沪高铁济南站,口味众多、薄得像纸的沂蒙六姐妹煎饼很快吸引了他。撕开包装,送进嘴里,陈先生不由暗赞了一声“香”。
让陈先生赞不绝口的煎饼产自蒙阴。在沂蒙六姐妹煎饼创始人吴楠看来,南来北往的旅客都喜欢吃这种纯绿色手工煎饼,是因为煎饼是地道的地方特产,也是山东人的最爱,而沂蒙六姐妹煎饼就像一个纽带,系起了不少山东人的乡情。再有,煎饼易于储存,携带方便,很容易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占据一席之地。
缘何把自己生产的煎饼起名“六姐妹煎饼”?吴楠回答说她是听着革命故事长大的,尤以支前模范群体“沂蒙六姐妹”为解放军摊煎饼的故事,更让她熟稔于心。
“为了支援战士打胜仗,以‘沂蒙六姐妹’为代表的‘红嫂’们最多时一天每人能摊100多斤面的煎饼,‘六姐妹’为沂蒙煎饼赋予了更深的文化意义,也成了沂蒙精神最好的诠释之一。”吴楠这样分析说。
如今,沂蒙六姐妹煎饼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品种已达50多个,产品远销20多个省、市、自治区。
吴楠介绍说,煎饼早在唐代文献中就有记载,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。煎饼为北方人的主食,以山东为盛,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,流传相当广泛。
吴楠说,临沂各县区都有吃煎饼的传统,由于煎饼干爽、结实,老百姓还给煎饼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字,被称为“硬饭”,特别是从事体力劳动或运动量大的人,煎饼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食之一。
“沂蒙煎饼之所以拥有独特的风味,在民间长盛不衰,就是因为传统沂蒙煎饼是采用纯手工制作,而现在机械烙制的多孔煎饼,风味与传统手工制作的煎饼相去甚远,原因是两种煎饼的制作工艺完全不同。”吴楠进一步介绍说。
吴楠认为,沂蒙煎饼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食品,要保住它独特风味,不是要“进”,而是要“退”,就是要更好地还原和传承沂蒙煎饼古老、独特的手工工艺,如此才能长时间保存这份历史文化遗产。
“我正在搜集资料和各种传统煎饼制作工具,打算为传统煎饼制作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。”吴楠说,现代食品越来越丰富,花样不断翻新,传统煎饼作为民间主食的地位越来越受到挑战,申遗工作需要尽快实现。
2011年,沂蒙六姐妹煎饼被商务部命名为“中华老字号”,但谈起公司成立十几年来的发展,吴楠就一个字“慢”。
“太慢了!但做煎饼这个事急不得。”吴楠告诉记者,比如一个产品包装袋,有的企业几年一换甚至一年几换,有时红有时绿,但产品换汤不换药,会让消费者看花了眼。沂蒙六姐妹煎饼包装袋十几年没有变换过,而是把工夫用在产品研发和质量把控上。“让人一看,这就是沂蒙六姐妹煎饼。”吴楠说。
随着名气和销量的日渐上升,也有经销商希望能在产品中加些添加剂,让煎饼保质期更长些,被她一口回绝了。
“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极品,其品牌也是人们公认的质量的同义语。”吴楠说,加添加剂不仅会破坏煎饼的口感,更是对传统工艺的亵渎。
但对于未来的发展,吴楠仍是充满信心。她认为,常吃煎饼的好处太多了,煎饼多以粗粮制成,常吃可以促进肠胃蠕动,有益肠胃健康;煎饼筋道耐嚼,常吃煎饼有益牙齿健康。更为神奇的是,吃煎饼能促进面部运动,还能保持面容姣好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