获批升级为国家级,成为全国革命老区第一个“国字号”开发区;建区不到10年时间,地方财政收入超10亿元;连续多年获评全市县域经济发展一等奖;摘得数十项国家级桂冠……如果把经济发展比作一场长跑比赛,那么,今日的山东省临沂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以说已经顺利实现了完美起跑,步入又好又快发展的快车道。
后危机时代,速度不再是考量经济运行唯一重要元素,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越来越受关注。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,站在“国家级”新的起跑线上,开发区如何以先锋之姿再度领跑县域经济发展,开启提质增效的发展新境界?
“唯一的出路,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、优化产业结构、提高发展质量效益,实现经济发展‘质’的跃升。”这是开发区决策者的共识。
经济要振兴,产业是支撑。围绕打造全市“南工”重地、“经济发展先导区、现代标志区”的目标,开发区科学把握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和产业调整振兴规划,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现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龙头带动作用,促进各类要素加速向优势产业聚集。通过实施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植发展规划,强化政策扶持,目前已初步形成工程机械、新能源新材料、生物化工、医疗器械、现代物流五大主导特色产业。
工程机械业是临沂市“四新一高”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近年来,开发区逐步形成了以临工、柳工、山重建机、三一重工等国内行业巨头为引擎,旭洋机械、金利液压、三友重工、华夏重工等配套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。在去年工程机械产业完成产值200亿元的基础上,今年,开发区将重点引进核心零部件生产项目和配套产业,由加工制造向高端研发转变,力争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工程机械生产基地。
企业是转调的主体。要打造百年企业,增强发展后劲,必须以创新为引领,拉长增厚产业链条,向科技含量高、附加值高的产业链高端挺进,努力迈向“微笑曲线”两端。作为开发区领军型企业,山东临工集团牵手沃尔沃集团以来,积极开拓市场,强化技术创新,成功走出了一条工程机械自主品牌由“制造”向“创造”的发展之路。目前,该企业装载机市场全国占有率超过20%,利润率、出口量居全国第一。在刚刚发布的全省纳税百强名单中,山东临工再次榜上有名。
日前,一场“企业学临工、做人学志中”的比学赶超活动在开发区企业中如火如荼地展开。越来越多的企业以临工为参照,找差距,补短板,通过开展高点“对标赶超”,加速企业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,力促发展质效双赢。据悉,今年,开发区将重点推动柳工机械、华澳能源二期等65个技改项目完成投资64亿元。加快研发平台建设,推动山重建机争创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,新增国家级火炬计划企业1家、省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,力争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0.2个百分点以上,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2个百分点,继续保持全市领先。同时,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,加快产业创新,重点推动香港同方蓝色信息港、中印国际软件园等项目的建设和运营,打造全市最大的IT产业研发基地,带动工业转型升级。
招商引资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,也是跨域赶超的主攻点。开发区注重招大引强,围绕“四新一高”产业,瞄准国内外500强和行业龙头,着力引进投资规模大、科技含量高、经济效益优、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好项目。深化产业链招商,按照大项目带动、配套企业跟进、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路,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,打造产业航母。去年,开发区新签约项目 110个,其中过10亿元项目15个。同时,全面加快大项目好项目建设步伐,尽快形成现实生产力。今年年初,开发区排出了百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,抽调“两委”领导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十一大重点项目建设指挥部,全力以赴包扶推进,确保今年新开工项目40个以上,实际到位市外资金50亿元以上,为开发区迈入“千亿”门槛打下坚实基础。
今年第一季度,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235亿元,增长29.6%;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45亿元,同比增长27%;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6亿元,同比增长20%;工程机械行业完成产值55亿元,实现销售收入50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8%和15%。“转调创”的有力驱动,让开发区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档加速,坚实前行。(孙晓鹏 姜珊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