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泉村原名泉上庄,位于沂南县城西北约十公里处。竹、泉、石是竹泉村构成的三要素,当然也是竹泉村最突出的特色。
两扇大而简陋的木门缓缓开启,颇有古城门的意味。木门简陋,说明这里的旅游开发才刚刚开始。
踏进门,淙淙的泉水跳跃着扑面而来。遥望竹泉村深处,数道清溪来自竹林荫下,几座茅屋掩映竹林之中。沿溪水前行,一座座农家小院式的客房傍溪而建,碎石砌墙,茅草盖顶,推开虚掩的木栅栏院门,走进外表质朴的客房,才发现里面完全是上标准的现代化设备,舒适而宽敞。一家人闲暇之日若能在此小住三五天,暂时告别一下大都市的喧嚣、快节奏的生活,于身心一定会大有裨益。
最让人称奇的,是另一条溪水上用数百盘石磨铺成的“磨盘路”。石磨,昔日是农家必备的生活用具,小麦、玉米、大豆、高粱,只有在石磨上磨成面才能进一步做成熟食。昔日的农家生活,“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”不过是言其大概,而那些默默无闻“生在灶前头,死在灶后头”的农家女,常常是“日未出已作,日已落而未息”。为了生活,半夜里抱着磨棍、背着孩子推磨,顶着星星为家人准备早饭,“灯前每嘱儿休哭,明日行人要早炊”。几千年间,不就是这样过来的吗?再看脚下的石磨盘,单眼的、双眼的,那是磨盘的“上扇”。没凿出石眼的,那是磨盘的“下扇”。那些凿在磨盘上的纵纵横横的石沟道道,不知流淌过多少细细的米面,也不知流淌过多么漫长的农家岁月。清风徐来,游人仿佛还能闻到磨盘间发出的米面的余香。
穿竹林,过小溪,尽处便是竹泉庄的总水源“竹泉”。竹泉原名“龙泉”,现在砌成一个长方形大池。水深而清澈,汇而从池洞口泄出,顺着地势,奔腾而下,分别注入数条小溪。小溪穿竹林,绕客舍,曲曲弯弯,跳跳跃跃,最后又汇在一起,注入村外的大河。竹泉背后是一道矮矮的山梁。由于山梁太矮,怎么看都像是一座假山。同行的万先生,早年学过地质学,他在山梁上不停地寻寻觅觅,终于有了大发现:原来,山梁上有一处裸露的岩石,正是石灰岩与变质岩相交的地方。石灰岩溶于水而变质岩不溶于水,两种岩石色泽分明,竹泉正是沿着这相接处的石理走向,于山梁下喷涌而出,这情形极似济南诸泉群的成因。万先生兴奋地说,要告诉竹泉村的管理者,不要再开发这道山梁了,这处岩石相接点,可建一处景观,向来此的旅游者介绍竹泉的成因,也普及了地质学知识。
竹泉村的竹,一丛丛,一片片,无须特别照料,便一年四季青青。山东的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竹的倩影,但竹泉村的竹,院前院后,拥屋抱房,有时在农家的木床下,竟也有竹笋破土而出,与村民来个亲密接触。而这里的竹移栽到附近别的村庄,竟不能成活。试想,在沂蒙山区这片干涸的群山中,忽然出现这四季葱绿、常年润滋的一方水土,除了上苍特别眷顾,还能有什么解释呢?
站在山梁上向远处眺望,远处还有更大的尚待开发的竹林。我想,明天的竹泉村一定会更美好,更让人流连忘返。
|
|
|
>
> 竹泉村位于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北部,距县城12公里,469口人,面积1800亩。元明时期叫泉上庄,清朝乾隆年间改名竹泉村。古村背倚玉皇山,中有石龙山,左有凤凰岭,右有香山河,前有千顷田,是中国传统的风水宝地。村中有一泉,水边多竹,名竹泉。泉水四季恒温,富含人体必需的十几种微量元素,经鉴定符合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标准,村人饮用此水多长寿、无恶疾。

村中景观一瞥
> 该村至少有四百年的历史,村民以高姓居多、赵姓次之,高氏族人明末兵部右侍郎高名衡、明末青州衡王府仪宾高炯都曾在此修建别墅,享受天趣,别墅屋基犹存。这里,泉依山出,竹因泉生,村民绕泉而居,砌石为房,竹林隐茅舍,家家临清流,田园瓜果香,居者乐而寿,是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。

竹林美景
> 竹泉村景区被省旅游局授予山东省逍遥游示范点。这里泉依山出,竹因泉生,村民绕泉而居,砌石为房,竹林隐茅舍,家家临清泉,田园瓜果香,居者乐而寿,是中国北方难得一见的桃花源式的生活环境。竹泉村旅游度假区以竹泉古村为依托,规划设计面积800亩,由山东省旅游设计研究院勘察设计,青岛龙腾集团投资1.56亿元开发建设,是山东省第一个系统开发的古村落旅游区。景区总体规划包括竹泉村景区、桃花峪溶洞景区和香山湖景区。

竹泉人家
> 在北方,在以马尾松、荆棘等为主要植被的沂蒙山区,竹泉村是一个极具特色的村子。那古朴的村落、摇曳的竹子、淙淙的流水,让人感觉仿佛来到了南方的某个小山村。难怪曾有“竹泉美景胜江南,何必舍近去求远”之评价。 | |